第106章 哦一百零五章 知事郎
大業七年,剛過完年李建成就開始準備接駕的事宜了,等皇帝行幸完江都後,就要禦龍舟渡河入永濟渠直達涿郡。
皇帝不在最愛的江南享受,非要來涿郡自然是為了準備征討高句麗,宇文述已經奉旨趕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
因為皇帝覺得要水路並進,但由於去年沒有準備,這一下催要的急,宇文述又不是個憐惜百姓的人,他隻在乎能不能完成聖旨。
便嚴令下屬官員監督勞役,一級一級的壓下去,到了船匠們身上,已經是不按期完工就要滿門抄斬了。
於是造船工匠晝夜在水中趕工,絲毫不敢休息,長時間的浸泡,讓他們從腰往下都長出了蛆蟲,十分之三四的人因此死去。
皇帝在江都下詔,集結天下的軍隊,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匯合於涿郡待命。
又令發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往涿郡來的路上又下,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到高陽,用來裝載衣甲幔幕,還征發民夫以供軍需。
等到了涿郡住進行宮後下詔,征發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到涿郡。
這麽多的旨意,如此龐大的調動力量,河道上的船隻綿延千餘裏,裝載著兵甲及攻取之具。
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十萬民夫,他們擁擠於道,晝夜不停,病累而死的人互相枕著,屍體四處橫陳,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皇帝能不能一如既往的取得勝利已經沒人在乎了,百姓們的承受力已經被徹底擊破,隻要出門的人,往官道上一走,就可見處處都有被扒的一幹二淨開始腐爛的死屍。
各村縣的村老不得不組織人手天天去掩埋屍體,以防瘟疫,幹著幹著就有一夥兒青壯直接離開,也有些暗中商量好,隻要有征兵的,他們就一起往哪裏去落草為寇。
等到了秋天,涿郡已經聚集了一百一十三萬多人,民夫更是其兩倍之多,每時每刻都有問題發生,李建成忙的幾乎形銷骨立,就連楊廣都忍不住勸他歇一歇。
若李建成就隻是一個尋常太守,那根本處理不了這些事情,好在他的身份貴重,且有不少貴戚子弟過來幫忙,這才能勉強穩定各方保護涿郡本地的百姓不受欺淩。
就在這時,山東、河南發大水,淹沒三十餘郡,地方官員請求朝廷調遣糧草賑災濟民,但被皇帝駁斥,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
甚至還征調民夫運米,儲存在瀘河、懷遠二鎮,征發小車夫六十餘萬,兩個人推三石米,運糧的道路艱難險阻,這三石米還不夠車夫路上吃的,到達瀘河、懷遠二鎮時,車夫們已沒有可以繳納的糧食,隻好畏罪而逃亡。
天下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加之饑饉,穀價踴貴,一鬥米值百錢,從此,群盜蜂擁而起,不可勝數。
…………
長白山雕窩峪,一個披著紅袍的高壯的漢子站在高處對著下麵衣衫襤褸的百姓們唱道:“要抗兵,要抗選,家家要把鐵器斂,斂起鐵來做成槍,昏君髒官殺個光!”
“抗兵!抗選!”
“造反!我們反了!”
“殺昏君!”
<div class="contentadv">
數百人的聲音充斥山穀,那漢子如虎踞一般拔出寶劍仰天長嘯,雖然這把劍是他自己打造的,但以他的身份本是用不起這把劍的,但現在不同了。
天下實在是忍受不了皇帝了,尤其是普通百姓們,因而長白山附近的百姓紛紛響應鐵匠王薄的號召,不出半個月,竟然到了萬人。
王薄麾下也多了幾個懂文墨的,於是做了《無向遼東浪死歌》獻給他,王薄立馬讓人傳唱。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
長矛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這自不如皇帝的文采風流,但好在理解簡單,便是不識字的聽兩遍也能明白意思,因而更多的人認為知世郎是大豪傑,更多的人趕來附庸。
王薄一見如此,於是連作了三首詩,例如“莫向遼東去,迢迢去路長,老親倚閭望,少婦守空房。有田不得耕,有事誰相將,一去不知何日返,日上龍堆憶故鄉。”
但都不如先前的反響好,見不能靠自己的詩才聚集百萬大軍,王薄便開始籌備打下立足之地。
而此時在平原郡,有一處背靠海且環繞著河,地形深遠險阻的寶地名為豆子航,百年來素為盜賊們的聚集之所。
這時更是聚集了七八萬人之眾,但還沒開始造反,就先火並了數場,因為誰也不願服誰,各有各的小團夥。
但打來打去,便是勝了也很快被別人火並掉,互相忌憚下隻能坐下商議,最後還是當地豪強名為劉霸道者勝出,其累世仕宦,貲產富厚,太平時門客也有數百。
對群盜而言,這樣的出身已經是很高貴了,加上其為人也比較講規矩,沒有剝奪分化旁人的勢力,便擁簇其為主,正式造反。
而在瓦崗的翟讓,卻是安分守己,並沒有公然造反,還在等待李建成的指令。
但也並非什麽都沒做,他在高崗四周,因勢築了宏偉寨牆,很是氣派壯觀,然後招攬臨近的郡縣的豪傑,就算不願歸附的,他也許諾可以幫他們藏匿青壯。
雖名頭上未反,但寨中青壯越來越多,怎麽也要想辦法,總不能光靠李郎君的供給,於是率人進入滎陽、梁郡的境界,劫公私船隻。
另還有竇建德高士達張金秤等人也在各處公然造反,消息源源不斷的傳達到皇帝耳中。
麵對趕來的群臣皇帝笑道:“不過些許匪患而已,卿等毋慮,朕已經下旨都尉、鷹揚郎將與郡縣互相配合追捕盜賊,隨捕隨殺。”
皇帝的旨意剛剛傳出去不久,黃河的砥柱崩塌,堵塞河道,使河水逆流幾十裏,這讓更多百姓堅信隋朝天命已失,踴躍造反。
……………
(本章完)</div class="contentadv">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