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处于大 时期,尤其是连续三年以上的超级干旱,这种情况极其罕见。
在这样长期高温且严重缺水的环境下,庄稼大多会为缺乏水分和热浪侵袭而死亡。
眼前的这片绿油油、活力四射的景反而显得非常不合理。
高平激动而加快了拄著拐杖的步伐,高氏家族成员亦紧随其后快速前进。
等临近农田的时候,他们终于清晰地看了每块耕地间的深沟渠里流过的水。
那是水!那么多,那么多的水!
目睹了这一,大家心中的激动之情难以抑制,纷纷冲向水沟边缘,俯身用手心舀起一抔水送口中饮用。
这水清澈、甜美极了!他们从未体验过这样的美味之水。
然而实际上,水就是无味的物质,即使是源源不断的水流也是如此。
之所以觉得如此可口,只是为他们太久没有这么痛快地畅饮了。
连绵不绝的干旱导致一路上的河流、湖泊都已干涸,虽携带了足够的粮食,在水资源上仍需极度节约,怕在途中缺水渴死。
然而,当他们看田里流淌的水时,之前的辛劳似瞬间为乌有了。
一磨难终将成为过往。
良久,高平开口:
大家都喝够了吗?喝了之后我们赶快往赵家庄前进吧。
众人大部分点了头,又各自捧了些清水解渴。
随后牵马上路,穿过了那一片农田。
快,他们远远望见一个用夯土筑成的小堡垒。
尽管夯土墙只有大约两米高,有效地遮挡住了内部的景观。
仔细一看,在土墙 排著一条长队,人数不下百馀人。
尽管隔得远,从那些或拖儿带女、或衣衫褴褛、面色萎黄的人身上不难辨认出,那是一群难民。
此地怎会有如此之多的难民呢?
高平轻轻蹙眉,举起手示意大家停下,他说:即使那里就是壮士典韦提的赵家庄所在之地,也要谨慎对待未知情况。
在了解清楚具体状况之前,我想派一个人先去打听打听。
谁愿意前往呢?
众人皆默,这一路上得平安无虞,多亏了高平的一贯谨慎,避免了许多潜在危机,故而对于高平提出的建议,大家都表示赞同。
高顺此时站出而言:爷爷,孩儿愿去。
高平闻听后欣慰地点点头,并拉住高顺轻声叮嘱道:
行,就你去,我们就等你带来消息了。
记住,赵家庄据说有仙人居,进去之后言行务必得体,千万不要有失礼仪。
高顺应了一声,随后快步朝赵家庄方向去。
当他逐渐靠近人群时,终于看了具体情形,来赵家庄正在举行放粥救助活动。
然不是普通人家啊,
他心中暗道。
在灾害频仍之年举办赈济活动,确实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为没人敢保证灾难会何时结束。
是第二年?还是第三年?甚至更长?正如此,大多数人和家族会选择囤积粮食,以防未来可能发的食物短缺。
再者,众多地方豪门通常认为救援灾民是朝廷的责任,他们并无义务为此负责。
此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动分粮济民的。
像赵家这样心慈的人,实在是罕见。
,高顺应奔赵家,阐来意寻求庇护。
然而目睹这一场景后,一股奇心在他心里油然而。
故而,他悄悄加入了等待接粥的人群末尾。
实上,他也无需过分掩藏身份,
当前的形已与普通的饥民相差无几:衣物已经残破凌乱,头发凌空打结似鸟窝;面容上也满是尘埃,唯一的区别大概就只有他的身形较为挺拔、脸色显得略健康些。
除了这些细节,与那些饥饿疲惫的脸庞几没有二样。
饥饿人群缓缓向前推进,快就轮了高顺。
在分粥之前还需要进行登记工作。
您什么名字?多大年纪?识不识断字?
虽然心中纳闷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出于配合的考虑,高顺仍然认真应:
我名高顺,现年十五,能认得字也能写字。
听这话,面前那位负责登记的人显怔了怔,随即仔细端详了高顺片刻。
确定你认得字?能否写得一手字?
对方追问。
确认认识字,也可以写出漂亮的书法。
听罢此言,登记人员眼中泛起了异彩。
自从三天前赵家启动接收逃荒群众以来,此人就被分配这里登记信息,要记录流民的基信息如姓名、年纪等,最关注的其实是最后一项是否识字及能否写作。
这是为随著收容人数的不断上升,村里有的几百名识解字之人显不够用了,急需在难民中发掘更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管理和维护。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