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新人小刘通知我被移出项目协作群的时候,我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李思悦,你已经不是项目组成员了。」小刘有些局促。
「总监要求你不要再接触项目相关内容。」
「好的。」我淡定地回应。
他没想到我会这么配合,愣了一下就离开了。
我起身,悠闲地去买了杯咖啡。
咖啡店小姐姐正在介绍新口味,我兴致勃勃地和她讨论起来。
「这个蓝莓拿铁里的蓝莓酱是自制的吗?」我问。
「是的,我们店的秘方。」小姐姐骄傲地说。
回到办公室,我专注地整理着用户反馈数据。
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正在我的Excel表格中慢慢呈现出一个清晰的轮廓。
「李思悦!」张元良和吴志峰一起找到我,「你到底在干什么?」
我抬头,面无表情:「整理数据。」
「什么数据?你已经不是项目组成员!」吴志峰近乎咆哮。
「用户反馈数据。」我平静地说,「这些可能对公司很重要。」
「重要?」吴志峰冷笑,「你就是在故意捣乱!」
「数据不会说谎。」我将几张图表推到他们面前。
「看看这些用户反馈和使用数据。」
张元良的脸色开始变得难看。
吴志峰威胁道:「再这样下去,我们会开除你!」
我依然保持着令人发指的平静:「随时欢迎。不过在开除我之前,建议先看看这些数据。」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凝固。
「你什么意思?」吴志峰强压怒火。
「没什么,产品打磨不是越快越好。」我收起文件。
临走前,我转身看了他们一眼。
「对了,今天天气不错。」我微笑着说。
06
我第一次走进这家互联网公司的大门时,还是2018年的冬天。
那时的我,只有23岁,怀揣着对产品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公司最初的文化令人着迷。
每周的产品分享会都充满激情,团队成员们为用户体验争论得面红耳赤。
我记得第一个季度,我提出的产品优化方案获得了全员的认可。
但好景不长。融资受阻后,一切都开始变味。
管理层频繁更迭,原本的理想主义被利益和短期目标取代。
「加班是常态。」我对新人说,「996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那些日子里,需求被反复推翻,修改了N个版本,最终艰难地定稿第一版。
管理层深夜查岗,KPI考核苛刻到令人发指。
有时候我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被精确计算。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产品细节,我和团队连续工作了72小时。
睡在公司的沙发上,喝着廉价的速溶咖啡,盯着电脑屏幕。
那是我最拼命,也是最迷茫的时候。
「为什么要这么拼?」新来的实习生问我。
我笑了:「因为我们相信,哪怕只有一个用户因为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好,这一切就都值得。」
公司的压榨近乎疯狂。员工像齿轮一样被消耗,没有人性可言。
但我依然坚持我的产品理念。
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用户反馈,对我来说都是神圣的。
「你太理想主义了。」同事们说。
「也许吧。」我总是这么回应。
融资的压力让公司变得越来越急躁。
原本的用户至上,变成了投资方至上。产品的灵魂正在被逐渐抽空。
但我没有妥协。
我依然坚持我的原则,即使这意味着与管理层的持续对抗。
夜深人静,我看着窗外的城市灯光,思考着自己在这个行业的未来。
07
我正在工位上整理数据,周围的同事们窃窃私语,讨论着即将发放的项目奖金。
「听说这次奖金又要缩水了。」小王压低声音。
「还不是因为进度延误?」另一个同事回应。
吴志峰的怒吼从办公室传来,震得玻璃隔断都在颤抖:「投资方对产品进度极度不满!」
片刻之后,吴志峰召见我、产品总监和技术总监。
会议室里的气氛凝重得仿佛随时会爆发一场暴风雨。
「李思悦,」吴志峰直接点名,「产品延期完全是因为你的原因!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融资!」
我微笑:「抱歉,我已经不是项目负责人了。」
张元良插话:「但核心功能还是需要你负责。李思悦,你必须对延期负责。」
技术总监补充:「确实,李思悦最熟悉核心功能,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我慢条斯理地打开笔记本电脑,将一份详细的数据报告投影到会议室的大屏幕上。
「各位,让我们来客观地分析一下延期的真正原因。」我的声音平静而笃定。
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图表和数据:产品需求变更次数、技术攻关耗时、用户反馈修改成本。
「从数据来看,」我解析道。
「需求变更由产品团队发起,占总延期时间的37%;技术攻关和架构调整由研发团队负责,占比28%;用户反馈迭代占比25%;而我个人直接负责的部分,仅占10%。」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吴志峰的脸色逐渐变得难看,张元良烦躁的调整了一下领带,技术总监则若有所思地看着屏幕。
「所以,」我总结道,「责任应该是分摊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
吴志峰缓缓开口:「这次我们可以商量一下项目奖金的分配。如果你愿意协助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发放所有完结项目的奖金。」
「很公平。」我微笑着说。
走出会议室,我能感受到周围同事复杂的目光。
有嫉妒,有佩服,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
临近傍晚,我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
经过张元良办公室时,正好听到他正在接电话。
「不就是耽误点时间吗?投资方那边好说……」
我驻足片刻,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
评论 0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