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山外 13: 13初探邵阳
0%
墨書 Inktalez
工专的板凳还没有捂热,同学们的屁股不约而同地坐不住了。全新的环境,宽松的时间,来不及更多体会学校的种种味道,或有意,或随心,大家纷纷走出校门,开始探究外面的世界。 0
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六,集体劳动的任务在上午就完成了,政治和形势教育的课程也不多,我早早地来到小操坪,等待着校车的启动。仿佛是迎合大家的心情,两台校车比往常提前半个小时停靠在了女生宿舍旁边,邓师傅笑呵呵地打开了车门,同学们如潮水一般涌过去,我站在潮水的中间,被波浪推进了车厢,居然找到了一个座位。 0
去哪呢?在学校一个星期的时间,虽然没有去邵阳这个自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的“最大城市”里面走走,但从老乡和同学们的口里,我得知了在这里还有不少的“熟人”在:在三中和一中时的高中同学,有十多人在这两年先后考进了邵阳的各个大学,除了工专之外,还有师专、湖大分校和电大,再加上卫校办了个大专班;同时,虽然邵阳的各个中专已经不再招收高中毕业生,但几个技校如一技校、二技校、商业技校等,也有好几个出身城镇的老同学混在其中。既然在邵阳人生地不熟,那就先去这些学校走一走吧。 0
打定主意去兄弟学校,向来喜欢先难后易的我,第一站准备去最远的湖南大学邵阳分校,正好我们的校车最后一站便是湖大分校,我挤上校车后,不用担心坐过站,只管一路慢慢地欣赏城市的风景。 0
邵阳不负“大城市”之名,从校门口出发,车轮从狭窄的煤渣路碾过约百米,便进入了柏油铺成的320国道,平坦而宽敞,一路经过渔苗场、资江桥,很快进入了市区繁华路段,右边多是五六层的楼房,红砖平顶的煞是好看,奇怪的是,左边的房子低矮了许多,两三层的比比皆是,一层的瓦房也随处可见。直到驶过汽车西站,两边的房子才像整齐的队伍一样站了出来,前面已隐约可以看到据说是邵阳最高建筑的百货大楼,以及邵阳人流最集中的人民广场。 0
校车在广场和百货大楼之间穿过,右拐进入了一条还算宽敞的街道,东风路到了,路边有据说是邵阳最昂贵的东风饭店,我又看到了中医院等一溜的单位牌子。车辆平缓地行驶着,突然慢了下来,前面不远处有一座桥,桥头左侧不断涌出匆匆的人流,把街道占去了大半边,知情的同学告诉我,那是邵阳著名的桥头市场所在地,可以在里面买到品种繁多的衣服、鞋子和日常用品,比商店里面便宜很多,因此来往的人特别多。 0
人流一直在涌动,但车轮也没有停止滚动,东关桥(后来改名为青龙桥)被甩在了身后,红旗路被踩在了脚下,两边的单位、商店似乎比东风路还要多,只是这条路长了一些,显得不那么挤。我正慨叹大城市的繁华时,两边的房屋却变低起来,街上的行人也稀疏了几分,真正的城市中心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 0
果然,一排房屋堵在了路的尽头,车辆左转,我们看清墙上挂着公共汽车站的牌子,不少的公共汽车或出进或停靠在里面,我们的校车丝毫没有管这旁边的风景,加快速度继续前行,算起来,从学校出发至今,走走停停的中间,已经有四五十分钟了,把我们送到目的地之后,邓师傅还要接上另一趟人回学校呢。 0
校车行驶在慢慢变宽的公路上,两边的房屋越发的稀疏起来,有时候两三百米都见不到一栋高大的建筑或者房屋群,野草掩不住的黄土也时时映入眼帘,偶尔冒出的坑坑洼洼让车厢里的同学们不断东倒西歪,嘻笑声与叫骂声接二连三,左边离公路百米左右出现了十余栋房屋,临路边不到十米的地方耸立着一个小小的牌楼,湖大分校到了。 0
下车,拐下一条两边长满杂草、中间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前行十来步,一垛红砖砌筑的矮墙中间挖了一个大洞,门口没有像工专一样安排人员把守,我随着人流走了进去。 0
抬头一望,建筑群还隔着百十米的距离,横亘在面前的是一片黄土弥漫的空地,近处有一个点缀着杂草的土坪,两头分别竖着一个长方形的铁门,虽然不是想象中的标准足球场,但规格比工专的大了一倍,球场上不时有一堆男生在跑动、带球;稍远处,似乎是教学楼与学生宿舍的杂合体,人群总是三五个一起,有的带着书本,有的端着饭碗,好像还不到开餐的时间,想来在这里读书比我们那边要轻松一些。 0
扎进人堆里询问一下,这儿集中的主要是热电、标准化等专业的学生,我得到消息的那些同学,大部分读的是生物、农综专业,他们的领地,离这里还有几百米的路程呢。 0
沿着左侧的山体,我和尹显南等人继续行走在几米宽的泥土路上,路边随处可见农民种植的各种蔬菜,偶尔还有几丘水稻在旁边弯腰迎接,路过一座简易的石拱桥时,旁边的农舍里跑出一只大黄狗,冲着一位身穿花衣服的女生叫个不停,她怯怯地小步跑到尹显南的身侧,好像成了他的影子似的一步一趋。 0
终于爬过一段小小的斜坡,来到一片小树林边,几栋两三层的砖房掩映其间,空坪里的学生人头攒动,正式开餐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就在空坪里面,我和尹显南都发现了几张熟悉的脸,我们共同的高中同学廖炳炎迎了上来,带着我们一起走进食堂,享受起与工专差不多的伙食来。 0
吃过晚饭,在廖炳炎同学的陪伴下,我先后找到了几位高中时的同学,或是三五个聚在寝室里聊聊,或是一对一的跑到树林边走走,翻开我1989年10月某天的日记,记录了下面一串名字:同在一中插班的胡一炎、谢俊,同在三中读三班的廖炳炎和曾昭灯,他们读的似乎都是生物专业,主要做师资培养,只要读两年就可以毕业。还有并不是高中同学的殷玉华,这个拥有女孩名字的白净男生,是小姑父的表弟,读的农综专业,按当时的行情,从农村出来的人很不喜欢继续和“农”字打交道,但为了跳出农门,这个专业成了一些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者的唯一选择,好在当时还有一种说法,学农的工作后更容易当官,也让他们多了一个盼头。很有意思的是,我的这些同学,几个学生物的,后来都做了老师,至于教生物的,却没有一个;殷玉华和另一个在邵阳农校读中专的曾广伟,后来倒是都当了官,殷玉华是洞口县的一个局长,曾广伟是邵阳市农业局某二级机构的负责人。 0
在殷玉华的寝室里秉烛夜谈,在城市边沿里闻着几千年没变的农村味,我在不知不觉间慢慢睡去。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