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烽火义途》 64: 第六十四章
0%
墨書 Inktalez
董卓伏诛后,殿内众人仍未散去,吕布高举画戟,声音如雷:“董卓虽死,但助他作恶的李儒乃其心腹,罪行累累!谁愿前去将其捉拿?” 0
 
话音刚落,李肃跨前一步,拱手应声:“李儒之罪,李肃愿往擒之!” 0
 
正此时,朝门外忽然传来阵阵喊声,随后有士兵入内禀报:“启禀司徒,李儒的家奴见董卓已死,将李儒绑缚起来,押至殿外献俘!” 0
 
王允闻言,冷笑一声,起身吩咐道:“将李儒押赴市曹,当众斩首,以正国法!” 0
 
不多时,李儒被押至市曹,跪在刑台之上。他满面惊恐,声音颤抖:“司徒!我一心为太师效力,只是尽臣子之职,求您饶我一命!” 0
 
王允站在刑台下,神情冷峻,语气毫不动摇:“国贼董卓已死,你为助纣为虐之人,罪不可赦!”随即挥手下令,刀斧手当场斩下李儒头颅,百姓群情激愤,拍手称快。 0
 
同时,王允命人将董卓的尸体拖至长安街头示众。董卓身形肥胖,军士将火炬插入其脐部,点燃尸膏,火光幽幽,油膏顺地流淌,气味刺鼻。百姓纷纷上前,有人将石块掷向董卓的头,有人用脚践踏其尸,口中骂声不绝。 0
 
“国贼董卓,害我家破人亡,今日终得报应!”一名老者激动地放声大哭。 0
 
“天理昭彰!天理昭彰!”百姓汇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董卓尸体的唾骂与践踏。 0
 
不久后,王允再次下令,召吕布、皇甫嵩与李肃入堂,严肃地说:“董卓已死,但其馀党尚存,郿坞中还有他的大量家财与党羽。我命你三人率兵五万,彻底查抄郿坞,将其家产与人口全部收归朝廷!” 0
 
吕布与二人拱手领命,随即点齐军马,趁夜拔营出发,直奔郿坞而去。 0
 
董卓死讯传至郿坞,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将皆惊恐不安。四人聚于城中议事,李傕率先拍案而起,满面怒色:“董公已死,吕布带兵而来,必不会放过我们!事到如今,只有一条路可走。” 0
 
 
郭汜冷笑一声:“不错,留下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引兵退往凉州,再图后计!” 0
 
张济与樊稠互相对视,皆默默点头。当夜,他们匆忙集结飞熊军,携带随身财物,趁夜撤出郿坞,直奔凉州而去。 0
 
次日,吕布率军抵达郿坞城下,城门大开,未遇丝毫抵抗。吕布一声令下,大军入城,扫荡残馀势力。入得城中,吕布直奔董卓府邸,命人将貂蝉迎出。 0
 
貂蝉一身素衣,脸色苍白,见吕布时,眼中满是泪水,轻声道:“将军来晚一步,妾几以为此生再无见面之日……”吕布见她凄楚模样,心中怒火越发燃烧,转身大吼:“董卓一党,无论老幼,悉数诛灭!” 0
 
皇甫嵩随军进城,见吕布怒不可遏,忙上前劝道:“将军,董卓已死,其残馀势力不足为患。可坞中多有良家子女,当尽行释放,勿伤无辜。” 0
 
吕布点头应允,但对董卓的亲属,却毫不留情。董卓的母亲被斩,连带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皆遭斩首。府中上下,凡与董卓有血缘关系者,无论男女老少,一律伏诛。 0
 
随后,吕布与皇甫嵩命士兵清点郿坞中的财物,发现黄金数十万两,绮罗、珠宝无数,精美器皿与丰储粮草堆积如山。吕布命人将所有物资登记造册,随即遣使将战果回报长安。 0
 
长安城中,王允得报大喜,立刻命人设宴于都堂,召集文武百官庆祝。当晚,酒香四溢,烛光辉映,王允端起酒杯,满面笑容,向众人高声道:“董卓已诛,其党羽覆灭,汉室今日终得清明!诸君,请共饮此杯,共贺国泰民安!” 0
 
都堂内灯火通明,酒香弥漫,百官与王允共饮庆功酒,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正当气氛达到顶点时,一名士兵匆匆入内,跪地禀报:“启禀司徒!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尸大哭,引得百姓惊叹不已!” 0
 
满堂欢声骤然一止,王允面色一沉,手中的酒杯重重放下:“董卓乃国贼,其伏诛乃天下之幸!此人竟敢为贼痛哭,分明是大逆不道!来人,立刻将他给我擒来!” 0
 
武士领命而去,不消片刻,便将一人押入堂内。众人见状,无不惊愕,因为那跪在堂下的,竟是朝中待中蔡邕。 0
 
蔡邕衣冠不整,满脸悲戚,跪在地上却一言不发,眼中带著深深的愧疚与懊悔。王允目光如刀,语气冷厉:“蔡邕,你身为汉臣,不为国庆,却为董卓伏尸痛哭,还有何面目立于朝堂之上?!” 0
 
 
蔡邕低下头,声音带著深深的自责:“司徒大人,邕虽不才,也知董卓罪该万死。然当初卓提携于邕,使我得以进身朝堂,实有知遇之恩。今日见其尸于市,悲从中来,一时情难自抑,竟犯此大错。邕自知罪大,无颜辩驳。” 0
 
王允冷哼一声,目光中满是愤怒:“你既知他罪该万死,还敢为他哭?这就是你为人臣子的忠义?” 0
 
蔡邕猛然抬头,脸上满是恳求:“司徒大人,邕并非为逆贼辩护,而是感于往昔私恩。今日之举,实为大错,邕心如刀割。倘若大人肯饶恕邕一命,黥首刖足亦无怨,只求能留命修成汉史,以赎愚罪!” 0
 
满堂官员听此言,无不动容,许多人低声交谈,面露怜悯之色。然而王允面色冷峻,目光如鹰般锐利,并未立即回应,整个堂内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0
 
堂内的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蔡邕跪伏在地,低垂著头,脸上满是痛苦与自责。众官相顾无言,但彼此的眼神中多了几分不忍与怜悯。终于,有几位朝臣站了出来,向王允拱手劝道:“司徒,蔡伯喈旷世奇才,岂能一时失误便取其性命?若留他一命续修汉史,实乃大义之举,请司徒三思!” 0
 
此时,太傅马日䃅也上前一步,压低声音,语气诚恳:“司徒,伯喈素有孝行之名,为人敬重,若遽然杀之,恐失天下人心。昔日孝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完成《史记》,成为千古佳作。如今朝政混乱,国运艰难,若能让蔡伯喈续修汉史,这岂不是为汉室留下一份珍贵的文脉?” 0
 
王允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耐,语气却不失冷静:“太傅之言,我岂不知?但孝武帝留下《史记》,却也让司马迁的笔锋讪议了他的大政,甚至流传后世,成为历代攻讦的话柄。如今国运衰微,幼主年幼,若让蔡邕这样的人执笔于朝,谁能保证他不在史书中诽谤我等?这笔账,我不能冒险去承担!” 0
 
马日䃅闻言,深吸一口气,知道劝说无用,拂袖退下。他回到堂下,低声对身边的官员叹道:“王允此举,恐怕是自断未来。蔡邕这样的贤才,是国家的栋梁;史书的编纂,是国家的根本。灭贤废典,国家焉能长久?” 0
 
然而,王允铁了心,命令武士将蔡邕押入监牢。当夜,蔡邕被缢死于狱中。一代文人至此丧命,消息传开,朝野震动。许多士大夫听闻此事,无不掩面而泣,悲愤不已。 0
 
蔡邕因哭董卓而死,虽为天下人所议,但王允不容异己、断杀贤才,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叹息与争议。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