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野草 61: 第61章  少年不识别离味
0%
墨書 Inktalez
初三的日子过得真快,老师的课程总是紧赶慢赶,不到1984年4月底,便进入了复习迎考阶段。 0
新课讲完了,复习的课程却比以前紧张了很多。在“一切为了升学率”的指挥下,老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试卷再印发给我们做,课余时间几乎给挤得满满的,上课则主要讲解大家在答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所谓的“强化训练”。 0
在如此高强度的复习过程中,周围的同学却慢慢地越来越少:先是几个户籍属于外县而在花园中学借读的同学,陆陆续续、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学校,回到他们自己的家乡去了。接着是一些感觉当年考上中专比较困难,家里又有一定关系的同学,提前转到了下一个年级,准备第二年再参加升学考试(当时的政策,应届初中毕业可以报考中专,但只能报一年,一旦考上了中专,就算是跳出了“农门”,可以吃国家粮,由国家安排一个固定的工作)。 0
同班同学这样一个又一个地离开,在情感方面天生迟钝的我,倒是没有多大的感觉,只是偶尔回顾一下某个座位——哦,他或者她,可能再难得碰上了,若是平常比较要好的,心里也许会有一丝丝遗憾。但一个班几十号人,特别是还有不少生性敏感、年龄又比我大上一年两年的女生,她们慢慢用离别时的红眼圈,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同学,最终酿成了一种最高级别的留念——赠送笔记本。 0
以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只能算是孩子的初中生,能够靠积攒的零花钱或者临时向父母申请的耗费“奢侈”得起的东西,三四角钱一本的塑料封面笔记本确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0
一个笔记本有几十上百个页码,自己可以在前面写上一些抒发离情别趣的话语,留下永久也难得变更的家庭地址,以此送给即将别离的同学,既可以表示如今的情感,也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候互相想起,凭此去寻找另一方。 0
当然,要想像我们后来高中和大学离别时互赠相片,或者像现在的学生分离时互留手机、微信、伊妹儿,一是没有这份本钱,再就是时代还蒙昧着呢。 0
女生比男生的情感本来就要丰富几分,再加上她们发育早于男生,我们还是青涩小孩的当儿,她们几乎全部步入了大姑娘的前奏。因此,这种赠送笔记本的风气,首先便在女同学中漫延开来,她们在要好的姐妹淘中半公开地互相赠送,还会精细地挑选一两个男生,悄悄地把买好、写好、封好的笔记本塞进他的课桌或者书包,然后羞涩地在一边关注他的反应。 0
班上占据绝对优势数量的男生,除了被动地接受之外,能够想到回送的都廖廖无几,至于在男生之间互相赠送的,我从来都没有看到一个。就我自己而言,在情感方面本来就有点晚熟和迟钝,因此总是抱着观众的态度在一边“笑看风云”。 0
不久,站在岸边的我也被卷了进来:那是一个初夏的午后,刚刚吃过中餐回到教室,我低下头,准备从课桌抽屉里拿出书本,突然发现一本墨绿色封面、三十二开的小笔记本静静地躺在那里。 0
我的大脑有那么几秒钟完全处于短路状态,接着便寻思开了:有谁会送我这样一本笔记本呢?偶尔在心中会想起的那一位,好像已经离开了;而在这个时代,大家对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多抱有一种批评的态度,我爸爸又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以前他们之间送来送去,我作为同学可以包容一下不去告发,现在送到我头上了可不行…… 0
激动之下,我把笔记本拿起来,在手里拈了拈,便向教室的右后方扔了出去,然后昂头走出了教室的前门,留下一个闹哄哄的现场。 0
走出教室,凉风一吹,我突然清醒了几分:我这样做对吗?同学也许是思考了很久才鼓起勇气给我送了这样一个笔记本,我却这样粗暴地对待,会致他(或她)于何种境地? 0
然而,世上永远没有后悔药,即使我在事后请同在班上的池莲表姐去打听一下是谁送了这个笔记本,准备去做一回道歉,但终归没有打听到这个人到底是谁,表姐只是告诉我:“你那样做,无论是谁送的都不会认帐。” 0
几十年过去了,花园中学48班大部分同学的名字都已经模糊了,我只能在这里对那位受到伤害的同学说:“对不起,我实在是少年不识别离味。” 0
 
 
目录

评论 0

阅读设定

文字大小
-
18
+
  • Amy
  • Mary
  • John
  • Smith
  • 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