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站在獻帝身旁,面色堅毅,眼中雖有不甘,卻更有一種視死如歸的決然。他冷靜地聽完李傕的請求,緩緩上前一步,對獻帝深深一拜,語氣平靜卻透著無比沉重的意味:「陛下,臣所作所為,皆為社稷計,無愧於心。如今事已至此,請勿因惜臣一人,而誤了國家安危。臣願下城,面見二賊,以平息亂局。」
獻帝聞言,眼中滿是掙扎,來回徘徊,聲音低沉而痛苦:「司徒忠心國家,朕怎能棄你不顧?若非你勸誅董卓,長安如何得今日清明……朕不能眼睜睜看你送死!」
王允卻輕輕搖頭,語氣中帶著一絲平和:「陛下,允既身為國臣,早將生死置之度外。若此刻退縮,允便枉為忠義之名。請陛下莫再猶豫。」他轉身,不等帝再開口,毅然走向宣平門。
站在樓台之上,王允深吸一口氣,轉頭望了一眼燃燒的長安城,目光中滿是悲涼。他低喝一聲,猛然從樓上跳下,落在李傕、郭汜的軍陣前,灰塵飛揚,滿堂驚呼。
王允直起身來,目光如炬,掃向二人,大聲喝道:「王允在此!」
李傕、郭汜見他,立即拔劍出鞘,怒聲叱問:「王允!董太師何罪,你竟敢謀害他?」
王允面色冷峻,毫不退縮,朗聲回應:「董卓的罪行,罄竹難書!他弒主、專權、殘民、暴政,長安士民人人痛恨,誅之有何不妥?他死之日,長安百姓皆奔走相告,難道你們沒聽見嗎?」
李傕與郭汜氣得臉色鐵青,厲聲喝問:「太師有罪,我等認了!可我們何罪之有?為何王允不肯赦我等之罪?」
王允冷笑一聲,目光如刀,直刺向二人:「逆賊!休得狡辯!你等助紂為虐,禍國殃民,還敢奢望寬赦?我王允今日便站在這裡,有死而已,何必與你等廢話!」
李傕與郭汜勃然大怒,揮劍怒吼:「既然你自尋死路,那就成全你!」刀光一閃,王允的身體重重倒在塵埃中,鮮血蔓延,他的目光依舊堅定,直至最後一刻未曾退縮。
隨後,李傕、郭汜命人將王允的宗族老幼一併捉來,全部斬殺。整個長安城陷入一片悲痛之中,士民聞訊,無不掩面而泣。
鮮血染紅了宮城的大門,李傕與郭汜對視一眼,眼中滿是陰鷙與貪婪。李傕冷冷地說:「既然我們已經走到這一步,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今日若不掌控天子,奪取大權,日後便再無機會!」
郭汜點頭,拔出佩劍,聲音森冷:「說得對。還等什麼?隨我殺入內宮!」二人揮手一呼,賊軍緊隨而上,喊殺聲再次響徹長安。
李傕與郭汜率賊軍攻入皇城,殿內一片血腥狼藉,士兵手持兵刃,兇光四溢。二人踩著滿地屍體,直入內庭,步步逼近獻帝。
正在此時,張濟與樊稠急匆匆趕來,攔住二人。張濟滿面焦急,壓低聲音勸道:「兩位將軍,萬萬不可輕舉妄動!若今日便弒天子,朝野震動,恐將引來天下群雄討伐,局勢難以收拾。」
樊稠接過話,語氣急切:「現在殺天子,不僅得不到支持,反而會激起內部反對。倒不如暫且奉他為主,假意忠心,趁機賺關東諸侯入關。待剷除那些諸侯的勢力後,再從容除掉他,屆時天下盡在我等掌控之中!」
李傕停下腳步,凝視著樊稠,片刻後冷笑道:「此計甚妙!暫且依你所言。」他將長劍重新插回鞘中,轉身看向郭汜:「怎麼樣,先留這小皇帝一命?」
郭汜收回刀,冷聲道:「留他也無妨,反正早晚是死,先看他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利益。」
二人說罷,命令士兵退後,按兵不動。此時,獻帝站在樓台之上,俯視下方的混亂局面,面色蒼白,語氣卻異常冷靜:「王允既已伏誅,城中血流成河,為何軍馬仍不退去?」
李傕仰面跪地,語氣中帶著虛假的恭順:「陛下,臣等替王室出生入死,費盡心力,卻始終未得封賞。未蒙賜爵,臣等又怎敢撤兵?」
獻帝目光微微一凝,心中雖憤怒卻不敢表露分毫,語氣平靜地問:「卿等既說有功,想要何爵?」
李傕與郭汜對視一眼,嘴角浮現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意,心中已開始盤算如何將局勢徹底掌控在手中。
朝堂內,獻帝坐在御座上,面色蒼白,神情疲憊。下方站立的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雖形容恭謹,眼神中卻滿是得意與威脅。他們遞上各自的職銜請封,語氣不容置疑。
李傕開口,聲音洪亮:「陛下,臣等為王室屢次出生入死,今日也不敢過分索求,只求陛下按照我們的職銜封賞,讓天下人知道朝廷不會辜負功臣。」
郭汜冷笑一聲,補充道:「若陛下能以仁義相待,我等自然忠心耿耿,護衛王室。」語氣中的暗示意味再明顯不過。
獻帝低頭看著面前的奏章,雙拳緊握,但終究無力反抗。他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憤怒,緩緩點頭:「既然卿等為國立功,朕便依你們所請。」
他轉頭看向身旁的侍臣,聲音低沉:「傳旨。」
不久後,旨意下達:封李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並賜假節鉞;郭汜為後將軍,同樣賜假節鉞,與李傕共掌朝政;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領兵駐弘農。其餘隨從如李蒙、王方等人,也被封為校尉。朝堂內外皆知,這些封賞乃是被逼而出。
四人聞旨,滿面得意,拱手謝恩:「陛下聖明,臣等必竭力為國,死而後已。」言罷,領兵出城,長安百姓看著這群肆虐的賊軍離開,無不松了一口氣。
然而,李傕等人離開不久,又下令搜尋董卓的遺骸,打算為他舉行盛大的祭祀。兵士在郿塢的荒土中翻找多日,只找到一些皮骨殘骸。李傕命人以香木雕刻董卓的形體,將皮骨拼湊其上,穿上王者的衣冠,置入棺中,並選定吉日厚葬於郿塢。
葬禮當日,天空突變,烏雲密佈,狂風大作。就在棺槨入土之時,一道驚雷炸響,雷聲震耳欲聾,暴雨傾盆而下,平地瞬間水深數尺。隨著一聲巨響,棺槨竟被霹靂震開,殘缺的屍首被拋出棺外,散落泥中。
李傕面色蒼白,命人等天晴再行安葬。幾日後,重新舉行葬禮,然而當夜又遭雷雨,棺槨再度被震裂,屍首翻出,甚至被雷火燒得焦黑。第三次葬禮亦復如此,董卓的殘骸最終被焚燒殆盡,化為灰燼。
郿塢上下人心惶惶,百姓紛紛傳言,這是董卓作惡多端,遭天譴之兆。即便是李傕等人,聽聞此事後也不禁面露驚懼,再不敢提起厚葬董卓之事。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