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與朱治正在營帳內熱烈商議,氣氛漸漸高漲,孫策更是滿眼熱切,似已見到江東大地盡在掌握。就在此時,帳門忽然被掀開,一人神態從容地走進來,聲音低沉卻不容忽視:「二位的計劃,我已全然知曉。」
孫策與朱治同時起身,目光警覺地望向來人。只見此人身材瘦削,面帶微笑,神情雖平和,但一雙眼睛如鷹隼般銳利。他拱手一禮,淡然道:「伯符不必驚慌。我並非來阻攔,反而是來助你一臂之力。」
孫策微微皺眉,仔細打量他一番,終於認出此人,神色一鬆:「你是……呂範,字子衡,不正是袁公路的謀士嗎?今日怎會到我營中?」
呂範點頭一笑,直接坐下,自顧自地端起案上的茶盞抿了一口,才不緊不慢地說:「伯符,這壽春城內,哪能瞞得住我呂範的耳目?你與朱君理計劃奪取江東的事,我早已知曉。我之所以來,是因為我手下有百名精壯之士,願暫借與你,助你完成此大業。」
孫策聽罷,眼中閃過一絲驚喜,急忙上前一步,握拳拱手道:「子衡既願相助,伯符感激不盡!請入座,我等共謀此事。」
朱治一旁輕聲問道:「呂先生既是袁公路身邊之人,今日前來相助,莫非另有深意?」
呂範笑了笑,意味深長地說:「袁公路氣量狹小,目光短淺,我呂範跟隨他多年,實不甘屈於此等小人之下。今日見伯符胸懷大志,欲成父業,心中頓覺佩服,便決定前來助你一程。」
孫策聞言,連聲稱謝,轉身對朱治說:「既然子衡願助,江東大業定可成矣!」
呂範目光一凝,正色道:「話雖如此,但眼下還有一個難題。袁公路素來疑心重,若向他借兵,只怕他未必肯答應。」
孫策聽罷,眉頭微皺,思索片刻,隨即抬頭,眼中閃過一抹堅定之色:「子衡所言有理。不過,我亡父留下傳國玉璽,袁公路垂涎已久。若以此玉璽為質,他必然無法拒絕!」
呂範一聽,哈哈一笑,起身拍手道:「好!傳國玉璽乃天下至寶,袁公路確實對此念念不忘。若以此為籌碼,他不僅會借兵,恐怕還會大加討好。」
朱治稍顯遲疑,低聲問孫策:「伯符,玉璽關係重大,真要拿它去換兵馬嗎?」
孫策毫不猶豫地回答,目光炯炯:「玉璽再貴重,也不過是死物,怎比得上我孫家的未來?若能借此換來一支兵馬,奪回江東,玉璽之失又算得了什麼?」
呂範聽罷,朗聲說道:「伯符果然有大將之風!既然如此,我這就回去安排人手,助你完成此計!」孫策與朱治目送呂範離開,眼中燃起奪回江東的希望之火。
次日清晨,孫策身著素衣,面帶愁容,步入袁術的府邸。大堂內,袁術正端坐主位,身旁文武群臣列席,氣氛肅然。孫策一進門便跪倒在地,聲音悲切:「明公!策心如刀割,特來請命!」
袁術見狀,眉頭微皺,放下手中的酒杯,略帶疑惑地問:「伯符,你有何事如此悲痛?」
孫策抬頭,眼中含淚,語氣哽咽:「先父孫堅戰死沙場,遺恨至今未報。如今,母舅吳璟又被揚州刺史劉繇所逼,家小老母皆困於曲阿,隨時有性命之憂。策無力自救,只能向明公求援,請借我數千兵馬,助我渡江救難,省親安母!」
袁術微微挑眉,目光中閃過一絲興味,但語氣不緊不慢:「伯符,你雖有孝心,但渡江作戰非同小可。我如何確信你不會因個人之事牽累我的兵馬?」
孫策聞言,眼中露出一抹決絕。他從懷中取出一件錦匣,雙手高舉,沉聲道:「明公若不信,策特以先父遺下的傳國玉璽為質,請暫留於此,以示誠意!」
此言一出,大堂內一片譁然,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那錦匣之上。袁術神情一震,立刻直起身,目光炯炯地盯著孫策手中的玉璽。他壓抑著內心的激動,揮手道:「拿來給我看看。」
侍從將錦匣送至袁術手中,袁術小心翼翼地打開,裡面是一枚晶瑩剔透的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字跡古樸,氣勢非凡。袁術的眼中頓時閃過狂喜之色,忍不住低聲讚嘆:「果然是傳國玉璽!天下至寶,竟在此地!」
他捧著玉璽反覆端詳,滿意地點頭,轉頭看向孫策,語氣多了幾分寬容與笑意:「伯符,你父為天下英雄,你也有如此魄力,實在不負其名!我並非貪圖此物,玉璽暫留於此,你可放心。我願借兵三千、戰馬五百匹,助你渡江救母舅,平定亂局。」
孫策聞言,心中暗喜,急忙再拜,誠心道:「多謝明公厚恩!策定不負所託,必將平定江東,報答明公。」
袁術哈哈一笑,繼續說道:「伯符,我還特表你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助你名正言順掌握兵權。今日起便整頓軍隊,三日內拔營出發,不可延誤!」
孫策連忙領命,語氣鏗鏘:「策必不辱使命,定為明公開疆拓土!」
袁術心情大好,目送孫策離去,轉身將玉璽放在身旁案几上,眼中滿是得意之色,似已將天下盡收眼底。而孫策離開大堂後,握拳看向南方,目光堅定,江東的宏圖已然在他心中展開。
孫策整頓兵馬,三千士卒整裝待發,旌旗獵獵,刀槍如林。他親自帶領麾下謀士朱治、呂範,以及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人,從壽春拔營起兵,聲勢浩大,向江東進發。
大軍行至歷陽地界,日近黃昏,山色朦朧。正當孫策策馬在前觀察地形時,遠處忽見一支小股兵馬迎面而來,旌旗簡約,卻步伐整齊,顯然訓練有素。孫策略感疑惑,便停下隊伍,注視著那支人馬逐漸靠近。
片刻後,那隊人馬在百步之外停下,為首一人下馬而行,向孫策大步走來。孫策凝神細看,只見此人風姿俊雅,面容俊美,舉手投足間透著一股從容自若的氣度。那人走至近前,恭敬地抱拳行禮,隨後俯身一拜,語氣溫和而熟稔:「伯符,一別數載,今日得見,當真欣喜!」
孫策一愣,隨即大喜,下馬扶起對方,笑聲朗朗:「公瑾!原來是你!幾年不見,今日竟在此地重逢,真是意外之喜!」
那人正是周瑜,字公瑾,廬江舒城人。他自幼與孫策相識,因孫堅討董卓時將家遷至舒城,兩人年齡相仿,情誼甚篤,結為兄弟。孫策年長兩月,周瑜常以兄事之。
周瑜站起身,眼中閃著喜悅,微笑道:「伯符風采依舊,今日統兵渡江,大業將成,真令人欽佩。我因叔父周尚赴丹陽省親,路經此地,正巧遇上,真是天意。」
孫策見到周瑜,喜不自禁,兩人促膝長談,將近年來的遭遇和心中大志一一訴說。孫策感慨萬千:「公瑾,自我父親去世後,我一直渴望完成他的遺志,平定江東。然而一路走來困難重重,若非你今日相助,這條路怕是更加孤獨。」
周瑜目光堅定,輕聲道:「伯符胸懷大志,心系天下,某豈敢袖手旁觀?從今日起,我願竭盡犬馬之力,與兄共圖大業!」
孫策聽罷,心中大定,朗聲笑道:「有公瑾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