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驍果
這日皇帝正在觀戰,一輛四五層高,裏麵滿載士兵,下麵裝著輪子,上麵斜豎著一個長十五丈、包著鐵頭的衝杆的衝車直奔城牆而去。
本來是一如既往的沒有攻破城牆,皇帝也沒什麽失望的,隻是皺眉看著,但突然見一員將士,竟順著杆子爬上了頂端,站在上麵比城牆還要高上不少。
然後衝著城牆一躍而下,輪刀閃耀日光,生生劈砍死城牆上數名守軍,自屍體上奪過長矛後,與包圍過來的守軍交鋒。
“好!這人姓甚名誰,朕要重重賞他!”
上麵的戰鬥其實已經看不太清楚了,但並不妨礙皇帝叫好,無論怎麽說,今日起碼是有先登猛士登上了遼東城牆,這是好兆頭啊。
陪侍的文武當然不認得沈光,因而直是下意識的奉承:“有陛下這等聖人治世,自然不乏能人為君父效命,臣見其衣著似為驍果軍將校,他們蒙受陛下天恩浩蕩,這才願意冒鋒矢先登,為君父解憂。”
聽到是驍果軍的人,楊廣不由得更加欣喜,這證明他是對的。
但也忍不住擔心起來,因為隻有他一人先登城牆,別的軍士莫說前去解圍,就是接應都難了,可惜如此英勇之士,就要先折與此。
果然不出片刻,那道身影重新回到城牆邊上,然後墜落了下來,皇帝這邊早有預料,而城牆下的隋軍本來士氣大振,將此都忍不住驚呼一聲。
但沈光是什麽人,上去之前就想好了退路,一把抓住了衝杆上垂下來的繩子,不僅沒有立刻順著下去,反而再次抽刀揮砍向城牆邊上高句麗守軍探出來想看他死狀的頭顱。
“威武!”
伴隨著隋軍的呼喝,三個人頭飄落而下,摔在城牆下還滾動了幾下,沈光被淋的渾身是血,卻大笑幾聲,然後滑下衝杆,毫發無傷。
“去!立刻將他帶來!”皇帝喜不自勝:“好個驍勇善戰的將士,若我大隋軍士皆如此,區區高句麗,何能阻朕多時。”
隨行的文武知道,這人不管品性如何,起碼這幾年的仕途是穩了,若是再出身顯貴,那麽前途更是不可限量了。
………
隋軍後方的一處山裏,張忽峍正領著數千精銳等待著自家主君所說的時機,但心中有些焦躁。
皇帝百萬大軍,駐紮之處更是斥候四出,他們這裏雖然隱秘,但也早就被發現了,好在郎君已經給他們安排好了身份,並有兵部正式的調令。
可張忽峍知道,這調令看著是有,兵部的戳印是仿造不了的,可若真是問到兵部侍郎或者尚書頭上,他們是絕不會認的。
因而他們算是半能見光不能不見,就看那斥候都統會不會謹慎的上報求問了。
他自己就是是不怕什麽,憑著胯下馬背後鐵脊弓手中長槍,千軍萬馬他也是來去自如,隻是好不容易收攏的這些精銳多半是保不住了。
而在這時,張忽峍所擔心的兵部侍郎斛斯政,此時正在趁著皇帝接見那小將,偷偷擬蓋調令,要將楊玄感的幾個兄弟都調回中原去。
皇帝鄭重的接見了已經梳洗過的沈光,而前去傳令的幾個官員也知道此人就要青雲直上了,不僅言辭客氣,還趕忙為他尋了一副銀犀鎧甲。
人靠衣裝馬靠鞍,皇帝自己就極為俊美,因而更喜歡美人,同樣也欣賞英姿颯爽的少年郎。
<div class="contentadv">
沈光謝過後便去陛見,皇帝一見他果然更加欣喜,他還以為會是個環髯壯漢,沒想到竟是個如此英武的少年,這正是他預想中驍果軍。
問過名姓來曆後,皇帝也沒有絲毫嫌棄的樣子,不是出身顯貴之家,這也是好事啊。
聽到他現在隻是從七品,皇帝當場就晉升其為五品的朝散大夫,並賞賜禦刀禦馬,然後舉行大宴。
在酒宴之上皇帝大飲後,指著他唱道:“白馬金貝裝,橫行遼水傍,問是誰家子?宿衛羽林郎,文犀六屬鎧,寶劍七星光……本持身許國,況複武力彰,會令千載後,流譽滿旗常。
之後就舍不得沈光冒險上陣了,調到自己身旁擔當宿衛,沈光也接機想皇帝說起,是李建成建議他到驍果軍中為陛下效命的。
這件事現在不提,等以後皇帝自己查出來,必是要壞事的。
皇帝也沒怎麽意外,也習慣了誰都認識李建成,隻是道:“難得他丁憂守孝時,還記得舉薦人才。”
沈光道:“李郎君素來忠君敬上,我們宴飲時,便常聽其稱頌陛下之雄才大略,眼見高遠我等數百載,所行皆是利在千秋的大業。”
“你與其交情很好?”
沈光搖頭:“李郎君往來之友甚多,但畢竟分身乏術,與誰都是泛泛之交。”
王義趁機道:“奴婢也聽聞過,李郎君自陛下潛邸時便為陛下收籠人才,為此是耗盡家產,京中不少人都暗地笑話呢。”
楊廣雖然聽出這兩人是有意為李建成說好話,但也確實慢慢想起李建成的好來,於是笑道:“你們也不必幫他說好話了,朕從始至終何曾虧待過有功之臣,等他孝期之後,朕自會委以重任。”
然後想了想當即叫人傳旨:“賞賜李建成金銀器具三車,高句麗奴隸三百人,絹帛千匹。”
沈光和王義對視一眼,沒有站出來替李建成謝恩賞。
再然後皇帝就又開始專心攻打遼東城了,甚至還想出了好主意,那就是命軍士們加緊縫製了萬條布袋子。
並讓士卒們往布袋子裏都裝滿土,然後一袋子一袋子地從營地一直往遼東城的城下堆,最後要堆成遼東城齊平的斜坡,到時候大軍便可直登城頭。
這個斜坡的名字皇帝都想好了,就叫魚梁大道,至於為什麽叫這個名字,沒人敢問,都隻顧著跪地山呼陛下聖明。
而在此時,楊玄感已經到了黎陽,聯絡了眾多門生故吏,已經家仆家將,逐漸掌握了黎陽上下,並開始逐漸減少運往前線的糧草輜重。
……………
(本章完)</div class="contentadv">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