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分兵
楊玄感自那日講述了自己此舉不為富貴功名,隻為天下解倒懸之急的理念後,效果很好,周圍幾郡縣的鄉紳父老爭獻牛羊酒食,子弟詣軍門請自效者,日以千數。
如此楊玄感的大軍很快便擴充至五萬餘人,而洛陽城中的矛盾也是越發激烈,樊子蓋雖然靠殺人以立威集權,但也攔不住人心思變。
更攔不住的是楊玄感這邊聲勢越發浩大,攻城時兩軍交戰激烈,但打著打著樊子蓋就發現,楊玄感麾下竟然多了許多貴戚子弟。
有些是交戰時落敗被俘,不乏故意為之者,也有些是直接詣楊玄感軍中投效的,這些人大多本身沒什麽名頭,但要麽父輩是大隋的柱石顯貴,例如韓擒虎、楊雄、虞世基、來護兒、裴蘊、鄭善果、周羅睺。
要麽便是郡望世家嫡子,如隴西李、清河崔、榮陽鄭、琅琊王、河東裴、蘭陵蕭、河南陸…
目前為止便有四十餘人了,可想而知,若是楊玄感還能夠攻下洛陽,那或許真就有了改朝換代的大氣象。
隻可惜樊子蓋就宛如一隻烏龜一般,他不顧城中官員貴族們是怎麽想的,也不在指望他們,牢牢把持著兵權,固守城防。
楊玄感兵力雖然稍稍寬裕了些,但若隻是蠻攻,就是再多兩三倍的兵力也是實難破城。
“不能再繼續強攻了,先攻下周圍幾處關隘,否則大軍合圍我們連個拒守的地方都沒有。”
楊玄感麾下,目前地位最高的便是自己投奔過去的李子雄,乃是朝廷的建昌縣公右武候大將軍,也是楊素留給兒子在軍中的倚仗。
隻是李子雄都已經做到了這個品級,又怎麽會甘心給楊玄感做事,楊素死後他就在與楊家脫離關係,但被楊玄感直接掏出昔日的把柄,讓皇帝震怒將其罷免。
沒了官位的李子雄又受到皇帝的猜忌,莫說官職爵位,便是性命都要保不住了,自然是隻能跟楊玄感一條路走到黑了。
聽到李子雄的建議,李密也點頭道:“確實如此,不能繼續僵持了,時不我待!”
楊玄感聽了眾人的意見便下令:“分五千人守慈磵道,五千守伊闕道,韓世咢將三千人圍滎陽,顧覺將五千人取虎牢!”
被念到名字的立刻出列領命而去,他們這些人多不是嫡長,若是真能跟隨楊玄感成就大業,那麽家業也就不得落到他們頭上。
因而目前還是頗為盡心盡力的,尤其是在各地都傳來響應的情況下。
楊玄感造反比十個二十個王薄造反帶來的影響都大,天下群盜自然有眾多呼應者,還有一些原本就預謀造反者借著東風而起。
總有些想要追隨楊玄感但因路途遙遠不能往者,這些人名義上尊奉楊玄感,並以他的名號擴張勢力。
楊玄感也是來者不拒,隻要是部眾能達萬人以上者,楊玄感都毫不吝嗇官位。
也就在這時,隨著衛文升大軍逼近,其所作所為也自然傳了過來,楊玄感得知自己父親屍骨成灰,怒發衝冠目眥欲裂,一時渾身緊繃竟說不出話來了。
李密等人一時也不知如何安慰,這是必須要將對方滿門斬盡殺絕,並把祖墳也都挖淨的死仇!
但既然已經走到了造反的路上,楊玄感強行控製住了自己,並沒有將大軍全部召回去迎擊衛文升,隻是低聲道:“千刀萬剮亦不足解吾心頭之恨,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李密鬆了一口氣:“這是自然,將來當誅其族。”
“隻是是否還要依照原先…”
<div class="contentadv">
他們原來的計劃自然是憑借楊家的人脈,讓長安趕來馳援的部隊自己分崩離析,楊玄感在洛陽都能有四十多個貴戚投奔。
他在長安經營多年,能影響到人的自然是更多,因而才沒有刻意去伏擊長安趕來的援軍。
但前提是沒有發生這件事。
楊玄感強忍悲痛:“照舊,我隻罪衛文升一人,其餘人絕不株連。”
眾人麵色同樣難看,這已經不是他們這邊願不願意寬宏大度的事情,而是對方敢不敢相信,反正若換成他們是絕不會再有投降之念了,死戰而已。
衛文升這老匹夫,真毒啊。
……………
“爾等空食朕俸,竟連後方糧草都不能保全,朕留爾等有何用處!”
皇帝此時正在涿郡大發雷霆,因為囤積的大量糧草,竟然就在他到來前被人縱火焚燒殆盡了,百萬大軍好不容易回到境內,竟然還是沒有糧食吃。
“陛下,事發突然,而且對方是兩千精騎趁夜突襲,顯然是楊玄感那逆賊刻意安排好的,涿郡總共不過數千守軍,還分布在各處,防不勝防啊。”
周圍幾郡的太守也都來了,此時正在為李靖求情,一來是李建成的吩咐,二來就是他們的郡內的糧倉也都被燒毀了,重責便都是重責,輕責便是都輕責,大家總要共克難關才是。
李靖本人也是須發都被燒的焦卷了,一副可憐的樣子,皇帝雖然震怒,但也知道這時候不適合在大肆懲責官員。
就在這時,來護兒也趕回來了,他原本都已經快要到洛陽了,可皇帝連發數道旨意,勒令他將兵權交給副將,孤身趕回禦前。
來護兒心有不甘,但也不敢違命,否則就是馳援到了洛陽,平定了楊玄感又如何呢?
連旨意都不遵奉的將領,天大的本事,天大的功勞,也不過是加深死罪罷了。
趕過來的來護兒顧不上灰塵滿麵,直撲到皇帝麵前:“陛下,東都危矣,何故急喚臣歸來!”
楊廣見來護兒孤身趕回,已經是重新信任了他,遵旨而行,還是用什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話來推諉,便是檢驗臣子忠心的最好辦法。
但來護兒沒問題,也不代表他可以這般質問君父,皇帝厲聲斥責:“還沒接到朕的旨意,誰準許你擅自撤軍回返的?
你本就是待罪之身,怎還敢如此行事,便是有心報國,也該立刻派人向朕說明緣由,你眼裏還有朕嗎?”
…………
(本章完)</div class="contentadv">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