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棄城
獨孤懷恩終究是被斬首示眾了,沒有動用更殘酷的刑罰,也是因為他皇親國戚的身份,這也讓朝中獨孤氏的官員再三向皇帝謝恩表忠。
而佛道的反抗還在繼續,但已經開始由直接對抗轉變為軟化,大力的宣傳皇帝之神聖功績,李建成也適當的放鬆了一點,命齊王李元吉回返晉陽。
李建成的後宮也逐漸有喜訊傳來,連續三位妃嬪有孕,這讓太上皇和太上皇後欣喜不已,朝中文武及宗室也都放下了心。
雖說大皇子健康,但畢竟太小,孤零零一個也不算做保障。
朝中頻頻上奏皇帝再納妃嬪的臣子們終於消停了,李建成也是鬆了一口氣。
妃嬪們入宮都是帶著任務以及家族使命來的,端莊典雅時盡顯名門望族的風範,但在私底下可真是不遺餘力的邀寵,鐵打的身體也磨不過這麽多的二八佳人。
在朝會上,李建成問詢了民部今年的民生,現在天下大概有近四百萬戶的人口,而當年文帝開皇鼎盛時,天下可是有八百多萬戶的。
李建成竭力避免了六七年的割據混戰,讓天下在最短時間內形成統一,可情況依舊是這般的慘烈,可見煬帝害民之深。
李建成在宣政殿再次強調了朝廷今年的政策,依舊是與民修養,勸農桑促婚嫁,避免內外戰事,以恢複天下的繁榮。
但他並沒有放下吏治的事情,再以神武軍掃蕩了南方諸郡後,派遣了諫議大夫魏征黃門侍郎陳叔達前往,務要肅清吏治以刑罰懲戒膽敢害民違政的地方官吏及豪強。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吐穀渾接連進犯芳州洮州等地,黨項寇鬆州,突厥始畢突襲攻馬邑,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遣使節入朝求婚。
而百濟新羅派使臣請求皇帝能夠約束高句麗的進犯,庇佑他們不被高句麗所吞並。
一味避戰顯然是不行的,皇帝與群臣商議後,命右衛大將軍秦王李世民領兵北上抵禦突厥,隨軍將領有李密單雄信秦叔寶薛萬徹侯君集。
但還不等秦王出發,馬邑那邊的的消息就傳來了,馬邑太守江夏郡公李高遷膽小退怯,見突厥兵馬源源不斷趕來,就要徹底圍住馬邑,竟然趁夜帶領部下四千多騎棄城出逃。
更可恨的是,李高遷出逃都還不順利,被突厥發覺半路截殺,人馬損失過半狼狽不堪。
朝中魏征不在,一時無人率先發言,畢竟李高遷是宗室,宗室現如今兵權在握,天下十六衛大將軍,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河間王李孝恭就占據了三衛,而新建的神武軍的兩位主將也是宗室。
所有人都想先看看皇帝的態度,但皇帝好似沒有聽見一般,沉默片刻後尚書左仆射裴寂出列,身為宰相,注定他不能如尋常臣子般坐觀形勢,他一定要最先做出態度來。
“陛下,臣請嚴懲李高遷,本朝還未有過未戰先怯棄城而逃的官吏將領,必要嚴懲以儆效尤!”
“臣附議左仆射之言。”
“臣附議…”
有了領頭羊後,大半的官員都站了出來,而宗室文武卻是還沒有表示,他們也知道李高遷這次的過錯太大了,但畢竟是同族親戚,也不好落井下石。
因而沒有支持但也沒有出言反對,其實就是默認了朝廷可以嚴懲。
但皇帝顯然還是要讓宗室表態的,李建成將目光落在晉王李玄霸身上:“宗正覺得該如何處置才好。”
李玄霸在朝中素來少言寡語,但此時也表態很是堅決:“臣以為,既為宗室,犯此大罪,理當罪加一等!”
<div class="contentadv">
這話讓其餘宗室有些不舒服,本來還有希望活命,罪加一等可就死路一條了。
皇帝點點頭然後目光落在麵色最是憤憤不平的宗室郡公身上,算起來他乃是自己的堂叔祖。
“興昌郡公以為呢?”
李碩當即就要表示可以去爵免官,但怎麽也該留下性命,以全陛下之禮親之義。
微微躬身抬首就要說話,但他卻突然發覺一直沒有動搖過身體的皇帝身體緩緩前傾,目光極為冰冷的注視著他,好似餓虎饑龍一般。
“興昌郡公覺得朕應該如何處置宗室犯下重罪呢?”
李碩艱難道:“當…當嚴懲!”
李建成點點頭對著群臣道:“晉王所言深得朕心,宗室尊榮至極,朕不僅封公冊王,且還委以高官顯職,以朝廷緊要郡縣托付之。
朕念親親之情,宗室難道不該竭力報答?尋常臣子將領尚知忠君報國,難道宗室受恩至此,還不如僅食朕俸的官吏小卒了?
著令樓煩太守即刻押解李高遷回京,齊王督晉陽兵馬拒守突厥,秦王至後,收複馬邑,將突厥趕回草原!”
“諾!”
兵部侍郎房玄齡道:“陛下,突厥始畢狡詐,與吐穀渾黨項高句麗多半有聯係,其他方向也不得不早做安排,以防範於未然。”
武勳們即刻請戰,皇帝命左衛大將軍衛國公李靖領兵西出迎戰吐穀渾,隨軍將領薛舉裴興儼蘇定方程知節。
而對高句麗,皇帝隻是命榮平郡公張忽峍前往遼東城坐鎮,並派遣使者,正式冊封高建武為高麗王,百濟王扶餘璋為帶方郡王,新羅王金真平為樂浪郡王。
“如若哪國不受冊封,即為不臣,朝廷當派遣大軍征討,汝當使其等知之!”
涉及到高句麗,就有官吏擔憂,李建成道:“朕擁遼東城,高句麗能依靠的隻有平壤,朕隻需派遣水師八萬,即可覆滅高句麗,諸卿不必擔憂。”
諸臣一聽也是,當年煬帝攻高句麗不順,總是被遼東城所阻攔,而今遼東城在手,平壤無險可守,水師便可至擊,確實不必太將他當回事兒。
受命的使臣見狀心中就有底了,當即領命而去。
幾日後北疆的消息不斷傳來,齊王領兵與突厥交戰,敗多勝少,但總算是沒有失地丟城,而秦王也終於從洛陽感到了前線。
隻是初見,秦齊二王便針鋒相對,前線將領擔憂不已,立刻將消息傳回朝廷。
……………
(本章完)</div class="contentadv">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