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開言
魏征這個人,哪怕是早有預料,哪怕是早就做過心理建設,李建成此時此刻,也真的很想很想順水推舟把他弄死,並定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就目前看,他還沒什麽明確的功績,今日的諫言也是求全責備,有以直邀名的嫌疑,死了也不會有人為他說話,更別提後世了。
但李建成還是選擇忍了下來,這是廣開言路所必須經曆的事情,唯有連這等激烈的諫言都可虛懷若穀,天下臣民才會相信,皇帝是真的要大治天下。
因為除了這個原因外,沒有哪個皇帝需要忍受如此的委屈。
皇帝擺擺手示意群臣住嘴:“好了,諸卿也不必多言了,朕決定納魏卿之諫,太上皇那邊朕會親去解釋。
人言天子至尊,無所畏憚,其實朕則不然,上畏皇天之監臨,下憚群臣之瞻仰,兢兢業業,猶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魏卿勸諫敏於行而訥於言,朕今日納諫之,諸卿亦當與朕共勉。
群臣聞言驚愕,就連魏征自己都沒料到,隨即眾人就都想到了皇帝為何如此,皇帝已經至高無上,還願意忍受委屈,那必然是為了理想。
而目前皇帝表露的政治理想,就是年號,太平。
太平是絕大多數人都所支持的,眾人趕忙行禮:“臣等恭奉陛下旨意。”
然後日常設宴款待,雖然無酒,連肉食種類也不多,但在莊重典雅的禮樂聲中,群臣都感覺到了朝氣。
第二天起,李建成收到的奏書中,上諫的官員明顯多了起來,有些涉及到他及太上皇的都有人敢提出來了,更別提宗室貴戚之流。
沒有了粉飾太平的氣氛,皇帝的工作自然是更忙碌了,但也是切實的解決了一批潛藏的問題,讓百姓可以更好的恢複民生。
不過魏征依舊是孤身一人,就是諫官言官,也不願與他走的太近,在他們看來,上諫君父,可以直言奏稟,但不該是在那等大庭廣眾,且有眾多地方官員的時候。
以直邀名和忠君愛國是不一樣的,因而自是很排擠他。
在文德殿中,李建成批閱完奏章後對等候的魏征道:“卿這些日子不太如意吧?”
魏征道:“在朝被受排擠,下朝後親戚亦不能理解,唯妻子尚能體恤。”
“可悔矣?”
“臣不悔,那木料運到武功,雖隻是一磚一瓦,但也會使得陛下失信於臣民,與那相比,臣之死生榮辱何足道哉。”
李建成搖搖頭:“過剛易折,有些事換個方式,同樣能辦的很好,實在不必弄的收不了場。”
“陛下,天下還是什麽都不懂偏聽偏信的愚民百姓居多,唯有直接準確,他們才能懂陛下的苦心。”
“看來魏卿還是很認可朕的。”
“臣從始至終都認為,大治天下,唯陛下可矣,自是敬佩萬分,隻是天下仰慕陛下者多矣,陛下最需要的也不是阿諛奉承之人。”
李建成突然問道:“朕聽徐世勣說起過,你當時與他說,希望能做一個良臣,而非忠臣,是有何解?”
魏征正色道:“稷、契、皋陶就是良臣,龍逢、比幹就是忠臣,良臣使自身獲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稱號,子孫世代相傳,福祿無邊。
<div class="contentadv">
忠臣自身遭禍被殺,君主陷於愚昧、凶暴的境地,國破家亡,隻得到一個忠臣的空名。
因而臣平生之誌願,便是能做陛下的良臣。”
“良臣,良臣,如今天下,率土之眾,百不存一,幹戈未靜,桑農鹹廢,凋弊之後,饑寒重切若,天下良臣再多些,朕縱是要被氣的損年折壽也是願意的。”
魏征這時候才肯恭維安慰一句:“陛下萬壽。”
…………
吐穀渾的國都伏俟城中,衛國公李靖的大營駐紮在這裏,能到此處,就可知此戰已經是大勝,唯一要說欠缺的,那便是吐穀渾國主慕容伏允的首級了。
但此時繼續追擊,就有些得不償失了,糧草供給也很容易出問題。
但因戰功突出被李靖起身提拔起來的侯君集勸道:““大將軍,此時吐穀渾可謂是,鼠逃鳥散斥候亦絕,君臣攜離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時若不繼續乘勝追擊,將來必悔之。”
李靖很是沉著,並沒有侯君集的勸說動搖心智,他開口問道:“那幾個部族還是不願意歸順我大唐嗎?”
“將軍,他們自是願意歸順大唐向陛下稱臣上表的,但他們不願意追擊吐穀渾。”
李靖聞言有些失望“沒有他們領路追擊是不行的,柏海近河源,古未有至者,慕容伏允西走,未知其在,方馬臒糧乏,難遠入,我等向朝廷上奏報,準備班師回朝吧。”
侯君集麵色一苦,他可還沒立下多少功勳呢:“大將軍,如果就這樣班師回朝,過不多久,這四郡還要被吐穀渾重奪回去。”
“這不是我們該考慮的問題,我們隻需依照陛下的旨意行動。
這時有一個突厥出身的將領開口道:“大將軍,末將想要試試,能不能殺了吐穀渾國主。”
“哦?”李靖還有些驚訝,慕容伏允不算什麽人物,領兵布陣也蠢笨的很,但逃跑及穩定人心的本事確實不凡,這樣的人打敗容易,殺死就有點難度了。
“你需要什麽?”
“隻需要大將軍的一封手令,將軍知道,末將出身西突厥,因部族犯事而出逃,但前些時候,末將的部族受到了統葉護可汗的看中,末將的叔叔成為了一名吐屯,還算有些權勢。
末將還聽聞,統葉護可汗向我大唐求娶了公主,有準備共擊dong突厥,有這樣的關係在,想來統葉護是想結交大將軍您的。
慕容伏允多半是一如既往,逃竄到了西域,西域現在全憑西突厥可汗的命令,隻要統葉護下令,那麽吐穀渾國主的人頭很快就會被割下來。”
李靖認真想了想,這件事確實是有可行性的,雖然他沒有回京,但長安的消息他還是十分了解的,朝廷與西突厥現在確實比較親近。
唯一顧慮的事,還沒有得到陛下的同意,他這樣自主去做是否逾製了。
……………
(本章完)</div class="contentadv">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