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科舉
處理冗官之事已過數月,雖然於大局是好事,但對官僚群體而言,卻是實實在在的切膚之痛,並不是皇帝補償點俸祿就能彌補的。
而對宗室官員一體下刀,皇帝的聲望也遭到了一定打擊,當然,房玄齡等主持了此事的官員麵臨的非議更甚。
總要有人承受被罷官免職官員們的怨憤,但李建成還是對房玄齡等人加官進職,差事辦得好,不僅是關隴得罪了,就連自己的姻親故舊都沒放過。
如此的純忠之臣,怎麽能不好好嘉獎呢。
李建成可以接受朝中官員有派係之分,但隻忠於自己的純臣也是必須要有,且還要占據一個相當的比例才行。
但如今朝中幾乎是沒有不受出身影響的官員,因而他隻能自己提純,房玄齡杜如晦劉文靜王頍魏征等便是他選中的。
但光憑這些人當然還是不夠的,科舉取士也是時候開始了,打江山的時候,隻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而坐江山的時候,隻有得人才者才能安天下。
論得民心,李建成無疑是其中典範,他在逐鹿之時,真正掌握的兵馬其實並不足以這般快速的一統天下,但憑借在世家士林當中的名望,讓天下大半的郡縣都是傳檄而定。
而論得人才,倒不是朝中的文臣武將不夠優秀,而是他們的出身,太過顯赫的出身,太龐大的家族,會影響他們在某些時候的決斷。
關中山東代北江南,朝中被各個地方的豪門望族所填滿,李建成現在希望能有一些寒門子弟平衡朝堂。
雖然寒門子弟顯赫後也會轉變為世家豪門,但畢竟還需要幾代人的時間,起起落落誰又說得準,何況科舉一開,隻要方法恰當,便能有源源不絕的寒門子弟。
而庶民鄉紳的子弟想要出頭,現在還是早了些,經義知識都被壟斷在世家手中,寒門尚且還能有些傳承,以及家底供養一二士子。
不過在大興科舉之前,還是有些工作要做的,而且也要給世家一些恢複的時間,總是朝著他們的立身根本打擊,縱然他們翻不了天了,可豁出去了,壞事卻還是可以的。
李建成自己就是世家出身,當然清楚他們的想法了,近來他的態度,確實是頗有些針對他們的意思,也就是先開刀宗室,這才讓他們沒話說。
於是接下來的一段時日,李建成提高了各品級官員的俸祿,與裁官省下來的俸祿相比是不多,但意思是有了。
然後提拔了一些世家的代表人物,並賞賜了一些朝貢而來的珍寶,更重要的是命他們舉薦了一些年輕的士子,總算是略微緩和了他們的一些情緒,但還差些。
一日朝會結束後,李建成沒有回後宮休息,而是直奔弘文館,召見了諸多士林名士。
“臣等恭迎陛下。”
“嗯,諸卿免禮。”
弘文館內聚書十餘萬卷,寬闊明亮,處處都是書墨之氣息,李建成常服身帶鹿盧劍白玉雙佩而進。
見禮後就命士子們各歸其職,隻留了幾位學士陪伴,不時垂問些士林之事,比如文中公王通的書籍編纂工程。
這也將是科舉的重要一環,考就要學,學了就得接受他想傳教給天下的人的思想,潛移默化之下,便是天理了。
等眾多學士都到齊了,李建成就將話題引向了科舉,科舉雖在隋立,但隻舉行過四五次,總共取士加起來也隻有十餘人而已。
<div class="contentadv">
而且最關鍵的是,隋朝科舉,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才能參加。
因而弘文館的官員們聽到科舉也並未有什麽激動之情,甚至有人勸道:“朝廷剛剛裁撤眾多官吏,現在就又開科取士,這恐怕不太好。”
李建成道:“朕有意讓被罷免的官吏都來參與此次科舉,能脫穎而出者,朕自當派遣使官代朕親迎回朝。
衛國公剛剛送來捷報,四郡之地已經奪回,吐穀渾國主慕容伏允亦被西突厥可汗擒拿正在押送來長安,作為可汗送給朕的賀禮。
這四郡之地的官吏,皆由此次科舉中出。”
這話一出讓眾學士議論紛紛,雖然房杜裁免官員已經竭力做到公平公正,但被裁官吏當中,還是有不少因種種原因而未能留任且能力顯著之人。
若是能通過科舉回朝,倒也是一樁美談。
於是開始認真商議起前代科舉的弊端來,弘文館中有不少人是親身參與過的,而例如房玄齡,就更是前朝科舉出身的。
大家一談,就發現問題實多,那時考生通過關係到京城之後,須打通考場內外的各種關節。
除了向所司投遞牒文、狀書進行登記等例行公事之外,還有行卷、溫卷等名堂。
所謂行卷,即是考生將自己的史才、詩筆、議論之高下寫成文卷達於主司,其中最關鍵的是將自己的家世背景告訴主考官。
過了數日後,再將該文複製一份再送一回,名為溫卷,若是在這其中,誰能有辦法拜見主考官,並奉上金帛,那麽…
在李建成的誘導下,學士褚亮提議道:“當廢行卷溫卷,實行糊名,考生將名字寫上卷子之後,由貢院派專人在其名字之上糊紙加封,等成績以定後,再由主考官及禦史台、大理寺派員當場監督開卷,然後放榜。”
眾人紛紛讚賞,然後就是開始商議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答案難以統一。
學士姚思廉道:“先不論主考官個人己見之事,自始皇焚書坑儒,前人經典殘缺不全、亡佚散盡。
雖經漢代諸儒修補,然還是百孔千瘡,其後戰亂不斷,經籍文字訛謬越積越多,以《五經》為例,現在天下流傳的版本何止數十?”
杜如晦點頭道:“主考尚可由陛下點一德高望重之人,再有中書尚書大理寺等官員從旁助之,以確保公正,唯經籍文字訛謬,若匡救之,非數日之功。”
學士顏古師道:“前代因南北對峙,各有師承,因襲舊說,師徒傳承之時,不免以訛傳訛,到隋世,劉焯、劉炫開創統一經學的先河,惜隋世國祚短促,未能完成。
如今天下漸平,陛下又是天縱之君,該是統一經學的時候了。”
……………
(本章完)</div class="contentadv">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