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訓練軍隊,這點連雲一開始還真是無能為力,但是有楊再興從旁傳授,但是沒有遇到什麽困難。
特別是楊再興曾經是劫匪出身,對於惡鬼城這些亡命之徒很是了解。恩威並施之下,新軍訓練倒也如火如荼。
而十萬新軍,在了解到楊再興的經曆之後,都對楊再興有所信服,將他視作榜樣。
覺得楊再興就是他們的榜樣,若非情非得已,誰人願意落地為寇。有了機遇便改過自身。
如此一來楊再興自然而然就成為這支新軍的統帥,鎮國大將軍。‘新軍’番號為雲國軍。
經過連雲與周通的商議,決定雲國暫時不設元帥之位,隻要元帥之位是為穆帥嶽飛保留。
周通的目的是,如此一來可以安撫原嶽家軍的四五萬將領士卒。連雲則單純的為穆帥保留其位而已。
而華夏民族情懷之下,雲國都認可這一決定,便沒有人心生怨言,即便是十萬桀驁不馴的新兵也是如此。
且周通不準連雲離開雲城還有一個原因,便是鎮守邊疆。
因為這個華夏,以及成立了各國,而在第三月的時候,雲城之外,便有一國開疆擴土而來。對方見是連雲建立之國之後,便立馬後退百裏之地,使得兩國之間有道百裏之寬的緩衝地帶。
曾經聯盟高層之一,李氏家族,見過為唐,自稱唐朝皇室之後。
實話,對於鄰國,周通早就設定好,在亂世之初先結盟為主的策略。等到將來雲國發展壯大之後,再多其他考慮,比如讓他們成為附屬之國,或者直接吞並。
所以在見到唐過居然主動退避百裏之地表示善意之後,周通便打算親當使節,準備過去商談結盟事宜。
結果卻發現,對方來使更快。而且唐國的態度也有點出人意料,雖沒有直接言明,但是隱然有著依附雲國的態度。
大概就是還要觀望一段時間,確定雲國能夠強橫起來之後,才有歸屬之意。
這點看似有點無可厚非,但是別忘了,如今是亂世之初,有心建立一國之勢力,基本上都有著一統下的雄心壯誌。
要是如此軟弱的話,為何不一開始就依附強大家族?
為何對方一遇到雲國,便立馬服軟?這裏麵可是有著很多的門道。
比如對方采取的是左右逢源的策略,就是不僅對雲國表示服軟,對國內另外的鄰國也是如此,等將來哪一方失勢,或者戰敗,他們就暴起襲擊,占領鄰國國土。
又或者是其國力暫時不高,需要更多發展的時間,從而臥薪嚐膽為當前國策。
而且唐國的地理位置卻是極為巧妙。
唐國幾乎就在整個華夏大地的中心,如此一來,他便是四麵受敵,但是在左右逢源之下,卻又同時受到四國保護。
比如一國要攻打唐國,唐國就可以向另外三國請求援兵。
待到將來,如果唐國太弱,那麽四國基本上都要給予他們一定的資源幫助的,不然的話,四國就要派兵常駐唐國,平白損耗國力。
但是出兵進駐唐國卻不等於能夠掌控唐國。
一來不管是哪一國占領唐國,都算是處於另外三國的包圍圈中。唐國這片領土可謂隨時不保,所以四國都不願意啃這塊爛骨頭。
但是四國都不會容許另外三國占領唐國,因為唐國之內可是有著一座基城。
如此一來四國都不能過分壓榨唐國。
可以,唐國在建立之初就將自己至於陷境,卻又是一種不敗的境地。
可以是富貴險中求,唐國國主也算是一位梟雄人物了。
總的而言,唐國就是對雲國表現出一副不願為敵,甚至願意上交一些資源為求和平的態度。
對此周通、龐師、蔣熬三人商議了一段時間,確當當前應當是發展國力為主,不管對方有何計謀,隻要國力強大便是不懼,如此也就同意了唐國的‘求和’。
之後唐國給雲國送來一批糧食,以及少許境界之力,以及兩國互相交換部分情報,然後兩國互相建立駐國大使館,派遣駐國大使,以示友好。
而雲國進駐唐國的大使乃是曾經在酆都有過一麵之緣的銀豐。
在非敵非友之時,覺得他的濫好人心態並不可取,或者另有目的,但是如今成為自己人了,自然就不會否則他有著不俗的才智。
實話,連雲真的很幸運,要知道他這位君主可謂沒有本家之人的孤家寡人,但是建立雲國之前,周通三人就已經有意識的收集各種人才,而後各大惡鬼城之人的加入,他們中雖然幾乎都有著一些心理問題,但是其中卻不乏才智超群之輩。
周通三人便是惡鬼城出身,自然就不會排斥其中有才智之輩。
事實上,周通隱然之間,一直在其中選擇了二十來人,為三十六君之位的候選人。
建國之前就已經人才濟濟,而見過之初又有嶽家軍的投效,已經可用萬事具備來形容了。
要知道有些大勢力,建國之初,或許就有不少的戰鬥人員,但是聯盟時期基本上就隻有戰鬥隊,編隊,而沒有所謂的軍隊。
可以建國之初,連雲就有了一支正規軍,而其他勢力,即便戰鬥人員比雲國多,但是那也隻是雜牌軍罷了。
國內發展建設的速度遠遠不及雲國。
然而如唐國這邊左右逢源之國畢竟隻在少數。要知道建國的勢力基本上都是野心勃勃之輩,在如今相對公平的個人力量之下,曾經的強者都不在是強者,即便是連雲也與各國的一些將領相差無幾,從而自然不會再畏懼連雲,以及連雲的雲國了。
所以雲國南北邊境,在建立不久,就遭受了襲擊,然而雲國的南北邊境,分別由嶽雲以及王貴二人鎮守。
嶽雲被稱為贏官人,表示其勇武之時也代表著其每戰必勝般的實情,而王貴乃是嶽飛最右手之一。兩邊邊境都是以輕損將對方打成重傷,獲得不好俘虜。
如此邊境兩個鄰國才認清了事實戰士在雲國邊境內建立防線,防止雲國的襲擊。
不過王貴此人在曆史上還是存在著一些爭議的。
(本章完)
()
評論 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