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記載,當初秦奎即便是以死要挾,王貴都沒有背叛嶽飛,要知道他曾經差點就被嶽飛斬首,可見其忠誠。
隻是後來因為某種私密被秦奎抓住把柄,從而在嶽飛被陷害時才沒有出聲,裝病。至於是什麽私密,外人無從得知,想來是比死更加無法接受的事情吧!
總的而言,那就是他對嶽飛確實忠心,如今嶽飛與嶽家軍都能接受他,便代表著其曾經即便有錯也已經被原諒。
如此外人自然不能他什麽。更何況秦奎這位大奸臣還有正麵的曆史評價,更何況王貴隻是一位將軍而已。
曆史無從考證,那麽便以現代來衡量。
其實用這三四年民族的猜測語言來,王貴可能還有功無過。
要知道,曆史上軍隊無數,有名軍隊也不知凡幾,但是能在現世出現的卻是寥寥無幾。比如霸王的軍隊,如今便隻有十二悍卒再世。更何況是四五萬人的龐大數量,那就是屈指可數了。
所以最近幾年,華夏之人的猜測是,王貴在暗中操作,讓嶽家軍得以再世。
不過到底真相如何,或許唯有嶽家軍內部知道,外人則僅僅是猜測而已。如此既然嶽家軍都能夠接受王貴,那麽外人自然沒有資格再去什麽了。
王貴向連雲討要鎮北大將軍名頭,大概就是開疆擴土一直延伸到華夏最北,最先迎接穆帥歸來的意圖。
對此連雲自然準許。
而嶽雲則為長勝大將軍。
半年期到,雲國穩定,便是全力打探全華夏狀況的消息。
條條信息匯聚而來便發現,華夏基本上已經被分割成二十來塊。有著二十來個國家建立而成。
然而在這二十來個國家之上卻有一處地位超然之地——[百家學府]。
京城之外神劍山旁,以東方家族與韓氏家族為主,孫氏袁氏等族多家族為輔,以及收留聯盟學院的諸多院士與學子,建立了百家學府。
學府最初的弟子,基本上都是各家弟子以及平民百姓,但是通告下後,便準許各國派遣皇室乃至國民前往學習。
其實這所謂的學習主要目的還是招賢納士。
學府不管弟子們投效那個國家,或生或死,學府隻施行教育,不偏向任何勢力。
如此中立,倒也得到下認可。
如此亂世之期,韓氏弟子自然被二十多國看重,趨之若鶩般派人前往。或是許於厚利,或是給予重權,都希望能得到韓氏弟子的追隨。
為此周通是大感痛心疾首,因為韓氏給予林氏的百位家族弟子,全部跟著了林氏到了陰陽城。
周通很後悔當初沒有留下一些韓氏弟子,就算沒有一半,好歹也有個**人吧。多了**位軍師級人物,雲國的國力可以成倍增長。
曾經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如今是韓氏弟子多多益善。
然而連雲卻是獨裁一次,揚言隻收一位百家學院弟子。對此周通一開始是大為反對。要知道韓氏精英弟子,基本上都是可以成為星君的存在,自然是多多益善的。
但是考慮了三日之後,周通還是同意了連雲的決定,但是他要親自前往百家學府選人,然而這點卻又被連雲阻止了。
一來雲國當前還有很多事務缺周通不得,二來便是連雲有自己的想法。
雖然不知道連雲想法是什麽,但是既然隻選一人的話,基本上就代表著來者乃是國之重臣,如此在這一點上,周通還是尊重連雲的決定。
要知道若是國之重臣都是由他周通選擇的話,就代表著他越權了,有種勢大欺君的味道,甚至還有叛亂的嫌疑。
之後連雲派遣一人到了百家書院發布了一則消息,隻有三個字‘、國、君。’
此三個字讓人很是疑惑,不僅是百家書院的弟子,還有二十來國的來使都疑惑不解,不明雲皇的真實用意。
但是百家學院之中,有位韓氏弟子都為之追捧之輩,卻是在盤坐之中長身而起。在無人得知的情況下拜見了自己的老祖韓信。
韓信與東方塑兩人坐在一間暗室之中,悠閑度日。見到門口進來一位二十五六,麵色儒雅男子,東方塑便為老不尊道:“老韓呀,老子就這子會安奈不住的吧!”
韓信似乎早就習慣,選擇無視,而是看著來者問道:“已經決定了?”
來者點點頭。
“為何當初不選,如此方選。以你之能,當初應當能保下他父母之命。”
“當初乃是弟子學藝不精,未從他身上看到人皇身姿。”
“錯~~煌崽你錯了呀!”東方塑搖頭晃腦。
“還請老祖教我!”來者躬身一拜。
“不管世界好與壞,時代都在進步,皇朝時代已成曆史,便不應當重現。就如我等本身已死,就不應當活在當今世界。即便建立朝代,曆史也將重演,非長久之計。”
東方塑所言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但是來者卻是露出沉思之色。
而韓信也道:“這就代表著,當今之世,不應當有人具備人皇身姿。”
來者眉頭凝結成川,百思不得其解。
“還參悟不透嗎?若是想不通便不要出山,免得將來霍亂下,害人害己。”韓信很是嚴酷。
但是來者卻是渾身一顫,忍不住躬身一拜道:“多謝兩位老祖指點,弟子當真學藝不精,便在山上繼續學習,暫不外出。”
“哎呀,既然想通了就下山吧,時不待我呀!再墨跡下去,如今時代便沒有你用武之地了。”東方塑一拍大腿,一臉的恨鐵不成鋼。
“、國、君。有何看法?”韓信臉色微寒,對於來者的表現很是不滿意。
來者也躬身認錯,便直言道:“弟子本以為,一方地,一國之君。君之下一人位極人臣。”
“受兩位老祖指點,如今弟子認為、國、君乃是,君、、國。有人方有地,有人才有國家。”
韓信突然一指往上一捅,問道:“宇宙就在哪裏,有人乎?”
“我等便身在宇宙之中,有人也。”來者恭敬道。
“去吧,若是足不出戶可學盡下,要此地有何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不明之處,且在萬裏路中參悟。”
“弟子受教,弟子告辭。”
(本章完)
()
評論 0 則